感官花园设计方法初探
1 感官花园的定义
花园由来已久,传统意义上的花园是种植花卉、蔬菜、药材、水果等观赏植物并提供游玩休息的场所。随着花园设计、园艺技术发展和人性化景观理念的深入,花园的功能已不仅局限于营造温馨舒适的自然环境,而且开始重视花园使用者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享受,感官花园正是这样一种能够将人的精神感受自然渗透到场所中的庇护圣地。景观设计师三宅祥介(Yoshisuke Miyake)堪称为感官公园概念的鼻祖,他认为:“伴随年龄增加,人的感觉往往会变得迟钝,如果有东西可以在周围不停地刺激你的感官,不仅令人舒心,还有治疗功能。因此希望通过感官公园让公众的感官变得更灵敏,不只依赖视觉来欣赏大自然,促使公众即使闭着眼睛也能体会大自然的奥妙,并能更主动地在自然生态中寻找乐趣,体验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刺激。”
2 国外感官花园建设案例的分析
2.1 日本大阪大泉绿地公园
坐落于日本大阪大泉绿地公园(Oizumi Ryokuchi Park)园区中央的感官花园,最初是一个盲人公园,使用率极低几乎被废弃,1997大阪重建,景观设计师三宅祥介开创性的将“通用设计”原则引入到感官花园设计中使得该公园又重新充满活力。
这个感官花园设计的目的是让参观者通过他们所有的感官去体验、感受和探索自然,这里除了提供娱乐的机会,还提供给所有参观者多样性的感官经验。花园入口处一个圆形的“窗口”提供了一个“诱人一瞥”,邀请所有进入(图2-1);设置提升的种植床和水面让人们可以更直接的接触植物、水合水生植物(图2-2);直接和亲密接触水和生活在水中的水生植物有可能对儿童和其他旅客,坐着和站着的。再如图2-3,路旁墙面采用代表花园植物的装饰瓷砖,扶手背面还刻有描绘周围景致的盲文,高低两种扶手也方便了所有人群使用,此外花园里设置各种信息牌、触觉显示器、音频信息和盲文等,并提供很多机会去触摸和感受水、植物和雕塑等,丰富参观者的感官体验。
2.2 新加坡大巴窑感官花园
新加坡大巴窑感官花园是当地首个按照人类各个感官进行分区和设计并让公众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体验大自然魅力的公园。其修建初衷源于2005年新加坡住房和发展局官员在对日本的调研访问中意识到城市绿地是向所有人敞开的,各种年龄和能力的人都能享受这种舒适环境。